邀请好友 注册并登录 ,获取价值高达 60000 元的数字货币盲盒,100%中奖!
语文,本来是很有趣的课。然而,今天的教育将其搞得面目可憎,索然无味,形同鸡肋。学生,唯做题是务;教师,唯讲题是务。致学生学之厌之,听之睡之,积十数年习文经历,竟不识诗词之妙,书画之雅,琴棋之韵,遑论作文思路之畅达、思维之邃密、言辞之雅驯,名曰读书,实不是“读书人”。尝读前辈记幼时读书之文,课堂而外,方是真正的读书场所、读书之境。如著名学者启功先生说他很多知识就是听老师们闲谈中获得的。老师们的闲聊海阔天空,无拘无束,或诙谐幽默或义愤填膺,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
我教语文有年,深知当下教语文之难。非学语文之难,而是改变目下学语文方式之难。然友生中仍有感兴趣者,故不揣鄙陋,以聊天方式或曰跑火车方式,读诗品画聊语文,不为考试,仅图一乐,读之略长些微知识可也。
今天从一首古诗《浮萍兔丝篇》说起,作者是清代施闰章。“施闰章”很许人也?您可能会摇头,没听说过。但他有一个有名的学生----蒲松龄,您一定听说过。没错写《聊斋志异》的蒲松龄就是这位施大人的得意门生。

施闰章(1619-1683),字尚白,一字屺云,号愚山,媲萝居士、蠖斋,晚号矩斋,后人也称施侍读,另有称施佛子。江南宣城(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)人,清初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这位施大人在清朝初年的官场和文艺圈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。闲话少说,回归正题,我们来看这首《浮萍兔丝篇》。首先看题目,“浮萍兔丝”可能很多人不知所云。很多时候看不懂,并不是看不懂文字,而是不明白文字背后的文化!古人写诗可以直呈其事,但更多喜欢取象比类,这种传统上溯《诗经》时代已然成风。而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渊源博大的地方。“浮萍、兔丝”分别是两种植物,前者常见,先来说它。水中浮萍,无根底,随波逐流,常比喻一种漂浮不定的生存状态,如文天祥的诗“身世浮沉雨打萍”,杜甫的诗:“相看万里外,同是一浮萍。”以及由此产生的“萍踪”“萍梗”“萍飘”“萍寄”等词都含有东奔西走,行无定止之义。由此,你会明白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“寄萍老人”,以及近代著名报人“邵飘萍”名字的含义。
再看“兔丝”,也作“菟丝”,这种蔓生植物,最大特点就是茎细长,喜缠络于其他植物上。于是古人很早就用它来比喻依附他人的现象。而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无疑“菟丝”成了妻妾的代称,如《古诗十九首·冉冉孤竹生》有:“菟丝生有时,夫妇会有宜。”那么“浮萍”“兔丝”结合在一起,作者所写内容约略可以猜出一些。果然,在小序里谜底解开。
小序:李将军言部曲尝掠人妻,既数年,携之南征。值其故夫,一见恸绝。问其夫,已纳新妇,则兵之故妻也。四人皆大哭,各反其妻而去。予为作《浮萍兔丝篇》。
原来一位将军告诉作者,他的手下曾经抢夺过一个妇人,带着南征北战。一次这位妇人发现了自己的前夫,而前夫所娶的老婆恰又是这个妇人现任丈夫的前妻。说的有点儿绕,但事情却是真实而令人心酸的。(这段文字里需要注意的词语有“既数年”里的“既”,……之后。“值其故夫”中的“值”,遇到。有一首叶绍翁的诗,题目叫《游园不值》,意思一样。“恸绝”,嚎啕大哭。文言色彩很浓,但很好,学习文言要善于记住并迁移使用这类依然有生命的词汇。)
下面,我们来欣赏这首诗:
浮萍寄洪波,飘飘东复西。兔丝罥乔柯,袅袅复离披。
兔丝断有日,浮萍合有时。浮萍语兔丝:离合安可知?
健儿东南征,马上倾城姿。轻罗作障面,顾盼生光仪。
故夫从旁窥,拭目惊且疑。长跽问健儿:毋乃贱子妻?
贱子分已断,买妇商山陲。但愿一相见,永诀从此辞。
相见肝肠绝,健儿心乍悲。自云亦有妇,商山生别离。
我戍十余载,不知从阿谁?尔妇既吾乡,便可会路歧。
宁知商山妇,复向健儿啼:本执君箕帚,弃我忽如遗。
黄雀从乌飞,比翼长参差。雄飞占新巢,雌伏思旧枝。
两雄相顾诧,各自还其雌。雌雄一时合,双泪沾裳衣。
头八句采用了《诗经》的比兴手法,先说人生如“浮萍”“兔丝”一样,飘忽必定,难以捉摸,但有分也会有合。这里“兔丝罥乔柯”中的“罥”,你想到了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的“高者挂罥长林梢”一句了吗?“袅袅”既可写烟气,也可状植物柔弱妩媚。“离披”则专指植物下垂、摇摆、参差之状。从第九句开始写这个故事。“健儿”就是战士、士兵。我们今天还管运动员为“运动健儿”。下边描写与小序里的叙述有些出入。序里写“抢夺人妻”而诗文中只写前夫无意间发现了他美丽的前妻。揆诸全诗应该是战争导致两对夫妻失散,而非故意掠夺而成悲剧。所以小序中言明“李将军言”,诗人更多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态来看待这场人间悲剧。
诗中“倾城”是描写女性漂亮的典故,《汉书·外戚传上·李夫人》:“延年侍上起舞,歌曰‘北方有佳人,絶世而独立,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寧不知倾城与倾国,佳人难再得!’”今天“倾国倾城”已是一个成语了。“轻罗作障面,顾盼生光仪”是写这名女子的娇羞,用纱巾之类饰物掩住容颜,但顾盼之间仍显出娇媚的神情。而前夫无意间瞥见竟然也吃了一惊,估计是觉得这兵荒马乱的年月,哪里蹦出这么个大美人?但同时又疑惑不已,怎么这个女子长得那么像个谁?并且越看越像。于是他禁不住去问“健儿”,许是健儿很生气,“胡说!老子的女人咋成了你老婆,你给我滚!”这个男人就“长跽”,长跪不起(这个“跽”在课本《鸿门宴》里出现过)。可以想象一个大男人跪着另一个男人面前,或许还痛哭流涕“求求您,就让我见她一面吧,我和她缘分已断,而且我也又组织了家庭,绝无破坏你们家庭的意思。只求见最后一面,我也就歇心啦!”(这里“毋乃”即莫非,难道不是之义,常见的文言反问词。“贱子”是自称。“分”是多音词,发fèn,意思估计、料想。“陲”本义边界。“垂”为花叶下垂之形,引申出下垂或偏远之义。如“睡”眼睑下垂也,打瞌睡是也。“捶”向下击打。“锤”捶打之物。甚至“椎”“槌”也可以同源视之)
或许是耐不过这个大男人的“哭诉”,“健儿”同意妻子与其相见。昔日的夫妻一见面,那场面作者只用“肝肠绝”三字高度概括,读者此处可自行脑补一下(同学们可以写一段相见时的场面描写,绝好的练笔机会)。见两人哭得如此伤心,健儿一旁也良心发现,悲从中来。“心乍悲”一个“乍”字,尽写人性的闪光之处,孟子所谓“恻隐之心”,此之谓欤!于是,前夫备述自己也已重新组建了家庭,十多年的戍边生涯,岂一个“难”字了得。(“路歧”是为了押韵而调换位置,可否联想到王勃的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一句。学习古汉语联想十分重要,它可很好地沟通新旧知识。)
谁知,他仨人正在哭哭啼啼,惊动了前夫的现任妻子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原来她竟是那位“健儿”的前妻:“复向健儿啼。本执君箕帚,弃我忽如遗。”(“箕帚”本义簸箕和扫帚,古代妇女居家的主要工作之一,所以“执箕帚”就指代妻子。)下边作者又来一段类比,以鸟喻人,(有木有联想到《木兰辞》《孔雀东南飞》里最后的写法)故事最终以两对夫妻重新破镜重圆而结束。作者不作过多评述,只陈述其事,但其厌恶战争,渴望和平的愿望已宛然可现。清人沈德潜在其《国朝诗别裁集》中评论这首诗“状古来未有情事,以比兴体出之,作汉人乐府读可也。无书无笔,人不敢道一字。”我们觉得也是公允的。
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/违规内容,敬请来信告知邮箱:86-77-55-65@qq.com,我们将及时撤销! 转载请注明出处::https://qkl.gxams168.com/baike/366946.html